掌起镇戎家村戎氏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文化底蕴深厚,建村已有760多年历史,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位大理寺正图及吏部尚书、一位四品衔赏戴蓝领、很多位进士、国学生、教授、高级工程师等。
戎家村戎氏,在中国是个稀有姓氏,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姓氏群体。戎姓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列第248位;在2013年《中国四百大姓》资料中,全国共有戎姓10.1万人,位列第371位。据史料及家谱记载,掌起戎氏望族居江陵郡(今湖北省荆州及四川东部一带)。
戎氏远祖最早来自于母系社会的有娀氏部落。帝喾时期(公元前2290年-前2221年),在山西永济市一带就存在有娀氏部落。有娀氏之女简狄为帝喾次妃,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戎氏部落。其后裔子孙中,去“女”简化为“戎”,为己姓之戎,也是允姓之戎。
第二支来自于姜姓的蚩尤为首领的九黎和东夷部落联盟“三苗国”,是被黄帝打败后,在江陵郡一带长期生活的“三苗人”,《后汉书西羌传》载:“西羌之本,出自三苗,姜姓之别也。”唐尧时期(公元前2211年-前2115年),舜在巡视南方时,发现江陵三苗人不服管,于是就向尧帝汇报,把三苗人迁居到三危,与西戎人融合,成为允姓之戎。
第三支来自于商朝(公元前1600年-前1046年)贵族戎胥轩,为东夷族首领伯益第8代世孙,守西部边陲,为春秋战国时秦国、赵国祖先,居陕西西安临潼,其后裔子孙中以戎为姓者,为嬴姓之戎。
第四支来自于夏朝第16位天子桀之子淳维(又曰獯鬻、熏育)后裔,周太王(公元前1235-前1171年)古公亶父因见一獯鬻族人之子神俊异秉、天赋宏才,很是喜欢,就说你来自西戎,顺从我族,就赐戎姓,名顺。约公元前1046年前后,为避商周之战,戎顺儿子戎德、戎义携子孙迁居江陵郡,其后裔子孙中以戎为姓者,为允姓之戎。
第五支来自于周朝穆王姬满时(公元前976年-前922年)左史戎夫,公元前953年曾为周穆王作《纪》,居镐京(今陕西西安长安),其后裔子孙中以戎为姓者,为姬姓之戎。
第六支来自于周朝时负责兵器的职官戎右,是专职掌管军械、君王护驾的武官,位在上大夫之列。戎右后裔以戎为姓者,大多居住在今山东德州禹城一带。
第七支来自于周幽王时(公元前781年-前771年)齐国大夫戎贻及鲁西南齐国附庸戎国。当时戎国在鲁西南曹县一带,为东夷族一支,在姜太公立国后成为齐国附庸,后被齐国吞并,其后裔子孙中以戎为姓者,为已氏之戎,也是允姓之戎。
第八支来自春秋时(公元前770年-前476年)姜戎首领戎子吾离,为晋国附庸,公元前638年迁居山西晋南运城永济一带,为姜氏之戎。其孙戎子驹支,公元前559年曾因赋《青蝇》诗一首而打消晋国国君对他的怀疑。晋国车右大夫戎津,为戎子吾离后裔,公元前619年在山西临猗(令狐)击败秦军。战国时(公元前475年-前221年)齐国大夫戎郭,为戎津后裔,公元前298年赵国攻中山国时,曾成功劝说仇郝不攻打中山国,后居齐国柳丘(今河北沧州黄骅)。
第九支来自于宋微子启第十九代世孙宋御戎(公元前?-前510年、华督后裔督戎(公元前?-前550年)之后,有以戎为姓者,史称子姓之戎。
第十支来自于战国贞定年代(公元前468年-前442年)楚国火正官戎律,移居江陵郡,其后裔子孙中,有以戎为姓者,为芈姓之戎。
据戎氏家谱记录,能连续传代且不断代的戎氏始祖是秦末汉初柳丘齐侯戎赐。戎赐祖籍地在江陵郡,为姜姓四岳之后,也是允姓之戎。公元前223年至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相继灭楚国、齐国,戎赐在山东薛郡(今山东西南)加入反秦复楚的项梁楚军。公元前208年初,戎赐任连敖。公元前208年4月刘邦向项梁借兵,后随吕泽一起加入刘邦汉军二队,为骑将。公元前206年,戎赐因定三秦有功,晋升为都尉。公元前202年,戎赐因伐项籍军有功,晋升为将军。公元前201年6月,刘邦封戎赐为柳丘侯,建立柳丘国,柳丘国年号为戎赐元年,封地在今河北省沧州黄骅县境内。据《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记载,柳丘侯戎赐初封户数为千户,《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记载为8000户。柳丘侯国共存在58年,户口增长3倍。公元前184年,戎赐病逝,汉帝为其谥号,齐侯。
戎赐育有三子,长子戎良,讳安国,高皇后吕雉五年(公元前183年)承袭侯爵,荫封为定侯,改年号为安国元年,居住河北沧州柳丘,汉孝景帝三年(公元前154年)病逝。戎赐次子戎文为西汉国公,封为咸阳侯,娶秦氏为妻,居住河南。戎赐三子戎昂,为西汉国公,封侯,娶尤氏为妻。戎文之子戎钦任刺史,娶王氏为妻,葬安徽潜山市西北七十里牛眠山。
戎良之子戎鑑,讳嘉成,汉景帝初年(公元前156年)娶刘姓宗室公主为妻,成为驸马,汉孝景帝四年(公元前153年)承袭侯爵,荫封为敬侯,改年号为嘉成元年,公元前144年病逝。戎嘉成最先居住在河北沧州柳丘,因戎嘉成勤奋好学,才华出众,汉景帝下诏把先帝(汉文帝)设在江苏丹阳曲阿(今丹阳访仙境)之东、嘉山麒麟岗之间贮置册书的册堂封赐给他。戎嘉成就在册堂建住宅,造苍院,砌方井,建有一条驸马街,他营造出一座路平道畅,景色诱人的豪华庄园供家族及其后人世代相居,开辟了戎氏丹阳支,成为册堂戎氏的始祖。
戎嘉成嗣子戎角,荫封侯爵,汉孝景帝后元元年(公元前143年)戎角因有罪,免去侯爵,废除柳丘侯国。戎嘉成次子戎龙,官至尚书,娶宫氏为妻,葬金字山。
戎龙生二子,长子戎懋,讳士元,官至御史赐爵长安公,娶文氏为妻;次子戎珣。戎士元儿子戎向化为驸马,孙女为宣帝婕妤。戎婕妤儿子刘竟,汉元帝初元二年(公元前47年)封清河王,转年改封为中山王。汉元帝建昭四年(公元前35年)刘竟死后,戎婕妤返回娘家。
自戎赐公始,戎氏子孙不断繁衍,至第32代世孙,已分支数十派,第32代世孙戎子云自成一派。戎子云,字作霖,生于宋开宝元年(公元968年),宋太祖时任河东录事参军,明州录事参军,朝散大夫,卒于宋真宗皇祐五年(公元1053年),享年86岁,葬于河南龙山。戎子云育有二子,长子戎元龙,次子戎元宝。戎元龙,字鳞长,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(公元1006年),官至监察御史中丞,赠金紫光禄大夫,卒于宋哲宗元祐二年(公元1087年),享年82岁,葬于河南凤山。戎元宝,生于宋真宗景德五年(公元1008年),吕溱榜进士入翰林学士,卒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公元1090年),享年83岁,葬河南龙山。戎元龙儿子戎克明,字又新,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(公元1035年),官至监察御史中丞,赠龙图及吏部尚书,卒于宋徽宗政和三年(公元1113年),享年79岁,葬于河南福泉山。戎克明儿子戎伯雍,字简臣,生于宋神宗熙宁三年(1070年),官至大理寺正卿,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元年(公元1131年),享年62年,葬于河南福泉山。戎伯雍育有二子,长子戎汝兴,次子戎汝美。戎汝兴,字学礼,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(公元1102年),官至文林郞擢监察御史,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(公元1161年)从河南迁至浙江宁波府慈溪县鸣鹤场,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(公元1183年),享年82岁,葬于慈溪鸣鹤山。戎汝美,号允充,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(公元1104年),官至文林郎擢户部员外郎,任明州府定海县,自河南迁居浙江宁波镇海县灵诸乡(今慈溪市龙山镇海甸戎村),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(公元1187年),享年84岁,葬慈溪伏龙山。
戎汝兴、戎汝美兄弟俩为何从河南迁居浙江慈溪,这与当时的南宋与金人交战有关。绍兴三十一年(公元1161年),金海陵王完颜亮率32总管,60万大军,分四路从河南开封出发,企图一举攻灭南宋。宋两淮驻军仓皇退至长江南岸,金军长驱直入,进抵长江北岸,打造战船,准备渡江作战。当时汝兴公、汝美公兄弟俩一是为了躲避战火,二是作为南宋朝廷官员,所以随大部分官员,从河南南阳沿白河、长江到达离杭州较近的慈溪,从此安居。
戎赐第36代世孙戎汝兴,育有二子,长子戎信之,次子戎顺之。戎信之,字孚吉,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(公元1132年),官至吏部员外郞,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四年(公元1211年),享年80岁,葬于慈溪白洋湖山。戎顺之,生于宋高宗绍兴六年(公元1136年),官至文林郞,卒于宋宁宗嘉定四年(公元1211)年,享年76岁。戎信之儿子戎傃,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(公元1156年),陈亮榜进士,授宣议郞文林郞察院,卒于南宋理宗嘉熙元年(公元1237年),享年82岁。戎傃生二子,长子戎绂,次子戎缮。戎绂,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四年(公元1177年),居慈溪鸣鹤场,官至山西大同府广灵县知县,卒于南宋理宗淳祐二年(公元1242年),享年66岁。戎绂生二子,长子戎林,次子戎埜。戎缮,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(公元1186年),卒于南宋理宗宝祐三年(公元1255年),享年70岁,葬于慈溪白洋湖山。
戎林,字明五,讳朝凤,为戎赐公第40代世孙,南宋理宗宝祐四年(公元1256年),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围涂造田和建海塘,因修建大古塘(一塘)还是一百多年以后明朝的事,但当时古窑浦西这一带海边滩涂已适宜人们生活与居住,故先祖戎林率子女从慈溪鸣鹤场山区迁至古窑浦西海边(现为慈溪市掌起镇戎家村),开始躬耕渔牧生活,成为掌起戎家村戎氏始祖,被尊为古窑戎氏一世祖。其弟戎埜,南宋理宗宝祐四年(公元1256年)丙辰科文天祥榜进士,官至监察御史中丞。戎林之子戎伯维,生卒失载,官至大理寺正图及吏部尚书。
古窑戎氏自戎林公至今已越26代,子孙繁衍,人烟渐盛。常言道,树大分枝,族大分房。古窑戎氏随着人口增加和发展,先分了八个房,分别是龙房、森房、十房、八房、高四房、十五房、闸头房和后四房。20世纪40年代在原有八个房基础上,又增加了八个房,分别是敬承房、金玉公房、荣九房、钦十八房、敬十九房、元韬公房、仁孚公房、端字公房。截至2018年底全村戎姓户籍达1214人,但760多年来,村内有大量戎氏族人离开家乡在外发展,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古窑戎氏族人比留村人口还多,其中从古窑戎氏走出去比较集中的地方有舟山、象山、上海、台湾等地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